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

敦煌(三)


初到莫高窟是有些失望的,七百多個洞窟只開放了二十個不到,又必須跟著導遊才能進窟,不過走著走著,就能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,要我來說,莫高窟值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,一邊看壁畫看個夠,一邊跟導遊們玩追追樂的遊戲。

莫高窟開在敦煌東南十餘里的礫沙岩壁上,跟敦煌南邊的月牙泉就隔著鳴沙山群,對遊客開放的範圍不大,南端走到北端不過7~800公尺,看得見的洞窟編號只到二、三百多(非連續),我猜除了未開放的洞窟,還有一些知道位置、沒被正式挖出來,莫高窟對面的山崖進去,好像有一些舊時佛寺、塔柱的遺跡,或許那裡也有一些洞窟,但要走很遠。洞窟的外觀都修整得方方正正,有些搭了屋簷,入口用二道門封著,第一道是不鏽鋼門,有打開表示這窟可開放參觀,第二道是木門,鑰匙在導遊手裡,他們領隊進去參觀時打開,出來時鎖上,這就是必須跟著導遊的原因。導遊是景區配置的,算在門票160(淡季80)裡面,不用另外付錢,他們在會入口處湊到8~15個左右的遊客,一起進去,配一個導遊,這就是一個隊。每一個導遊個性不同,講的內容不完全是大同小異,有時是大異,更重要的是,每一隊看的洞窟未必相同,主要的三尊大佛跟藏經洞是一定會看,其他的,導遊們會視遊客的數量、其他隊的路線以及自己的心情隨時調整,A隊看的46、269、20號窟,B隊可能全都沒看過,偶爾聽到遊客在經過不鏽鋼門已開、木門未開的洞窟時,問導遊為何不看這窟,導遊呼嚨幾句就過去了。所以,要看到最多的洞窟,一定要跟不同的導遊,怎麼跟法?我建議一是選擇一個你覺得講得不錯或長得不錯的導遊(配給你的不好就去別隊,沒人管你),跟他走完一整趟(約二小時),記住自己看了那些窟,然後去還沒看的窟前等,有隊來就跟著進去看。二是用自己的走法,看是由南往北還是北往南,門開了就進去看/聽,沒開就等一下,看/聽夠了再到下一窟,注意別被鎖在裡面就好(窟裡很暗,他鎖門未必看得到你),不過這要人多隊多時才管用,不然等半天都沒人來。很多人為了看得盡興,常常脫隊,一堆散客晃來晃去,導遊並不會管,你可以高興怎麼跟就怎麼跟,只是開放的洞窟分佈在三、四層走道上,階梯不是到處有,你在這層等著,欸,下邊的窟先開了!等你繞老遠跑下去時,講解已經差不多完了,所以最好是在一旁的長椅上等,眼觀左右來隊,看哪一隊有可能進你要看的窟,盯著他們瞧,看他們停下來了,就趕緊衝過去,挺刺激好玩的。有些窟我比較感興趣,看得久一些,聽了兩三遍不同講解,加上其他窟,這樣玩一天下來,也差不多就看十來個窟,還看不完所有開放的洞窟,因為有些窟只開過一次,有些我根本沒見它開過。

每個洞窟都裝有二氧化碳、溫溼度的感應器,應該是連到旁邊的研究所在做監控,凡是各項指標超過範圍、可能影響到洞窟內的壁畫時,該洞窟就關閉,鎖上不鏽鋼門禁止參觀,等到指標回復到正常水平了再重新開放,對於招牌的大佛跟藏經洞,沒辦法這樣弄,可能就得在日常養護工作上多費點心思。壁畫都是畫在泥土層上,怕陽光、高溫、溼氣,洞窟裡多半又冷又黑,導遊會拿手電筒講解,你可以自己帶一支(非燈泡式)邊看,咳嗽打噴嚏記得別對著畫就行。

除了風沙淹進洞裡,和一些毀壞盜取外,這裡的洞窟沒有受到太多天災人禍,保存良好。我看的窟有北魏、西魏、唐、西夏、宋、清幾個朝代,北魏、西魏開鑿較早,畫得簡單(有些應該可以稱為隨便),喜歡把一大堆東西擠在壁畫裡,畫了許多道教的神話故事、神獸,像是女媧、西王母、東王公、天地人皇、四獸等,說是當時佛教剛傳入中國,想與道教做些結合,吸引更多信眾,於是佛龕內塑佛像,牆壁上畫仙獸。唐代壁畫堪稱莫高窟的經典,線條細緻、筆順生動、配置看起來舒服,就是人物都畫得有點娘(包括佛),我看不太慣;臥佛洞裡天花板上的萬千小佛,身上的色澤明亮飽滿,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上的色,看起來就跟上禮拜上的一樣嶄新,令我印象非常深刻,這些原料都是自然礦石,在大唐很罕見,主要透過絲路從西方運購得,價格自然不斐,聽說現在已經沒有這些顏料了(不知是沒有原料、還是沒人把那些原料做成顏料),壁畫掉色脫落,他們不敢拿化學顏料去修補,只能盡力保護,實在是很可惜。唐代壁畫依風格又可分為初唐、盛唐、晚唐(這我當然是看不出來),喜歡把佛經故事畫成圖,施以教化之用,經常可見釋迦牟尼坐在中間講經、頭上浮現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這樣的圖,這個世界裡無憂無慮、歌舞昇平,擔任樂伎的飛天們出現在極樂世界裡,也環繞在說法的佛祖身旁,跳舞、唱歌、彈琵琶,給人極樂世界是真的存在的感覺。除人物外,唐代壁畫大量出現裝飾性圖案,點綴在屋頂四個角落與正中央(藻井),看起來沒什麼彩度上的差異,整窟的綠色都一模一樣,唐代壁畫的顏色表現,跟其他朝代比起來,真的是很突出也很珍貴的特徵。西夏統治敦煌後,把唐代壁畫刮毀,塗上新泥層(有刮痕較易附著),在上面畫上新壁畫,很粗暴的方式,說是黨項人跟漢人的審美觀不同,覺得唐人壁畫不好看就刮掉重畫,我想應該也有些政治宣示的意味。在好些個洞窟裡面,都有二層以上的不同朝代壁畫,最多的有四層,從一些自然脫落的壁角可以清楚看到,雜草泥巴裡面還有完整的畫作一角,這要怎麼處理也是很傷腦筋的事,總不能把外面的全部刮掉吧。西夏開始使用大量的鉛,氧化後全都變成黑色,所以壁畫上常見粗線條的黑人飛來飛去,偶爾有些打獵、畜牧的圖案。西夏以前的佛像多是石塑,表面塗泥加以彩繪,宋代以後的佛像則用木頭當支架,捆些雜草再塗泥,宋代、清代的壁畫比較一般,或者說跟唐代作品擺在一起,相形失色太多,特別是清代重修了許多窟的佛像、壁畫,你看那佛祖的左手圓潤自然,右手僵硬不成比例,不得不感嘆我們真是越活越回去了。到莫高窟看壁畫是麻煩了點,但確實值得一看,可惜不准帶相機進去,讓各位飽飽眼福。

傳說有位僧人,看到敦煌東面山麓光芒四射,認為是神蹟,就在山麓附近的岩壁開鑿了一個佛龕,這就是莫高窟的前身,不過莫高窟的名氣,主要來自藏經洞的故事;藏經洞位於莫高窟開放範圍的最北端佛龕內,它是佛龕入口走道右牆裡的一個房間,裡面供奉著前述開鑿佛龕的僧人像,以及他的骨灰,七世紀(西晉時期)開始做為放置文件的倉庫,偶爾也有人在室裡抄寫佛經,至十一世紀(北宋時期)因不明原因封閉,這四百多年裡,因各種原因放置在這間小房裡的文件,涵蓋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歷史,以及透過絲路帶來的中西哲學、宗教、民俗、語言、文學、藝術、科技、文化等各種領域的紀錄文卷,以漢文、藏文、于闐文、突厥文、回紇文、梵文(般若心經)、粟特文、希伯來文(猶太教祈禱文)書寫,是紀錄當時中亞地方各國情勢、宗教影響、人民生活以及絲路情況的重要資料庫,因其中有大量佛經,故稱此小房為藏經洞。因何被封閉,有二種說法:「廢棄說」認為藏經洞是存放文件舊本/副本之處,或是空間已滿,或是另外找到存放的地方,於是把藏經洞封閉棄置不用,此說有個相當有力的證據,那就是在洞內發現同一文件的大量重複抄本;古時重要文件出現污損變質時,會找人重新抄寫一至數份,將舊件收藏備份,大量重複抄本可說明這裡是文件備份的地方,至少在某個時期是。「避難說」則認為洞窟封閉時適值北宋與西夏鑿戰,為避免重要文件被毀,刻意封閉在藏經洞內以避戰亂。我是比較傾向廢棄說或二者皆是,畢竟四百年裡洞窟可能先後有多種用途。這一封又是幾個百年,莫高窟也慢慢的埋進沙裡。清光緒26年,一位看廟的道士王圓籙(音),在清掃洞窟的時候發現了這個龕,將積沙挖掃出去後,發現右側牆壁有異樣,牆上的壁畫中留有明顯的接痕,他摳著摳著,就發現了這個藏經洞。

王道士沒念過什麼書,但也知道這些書卷有其價值,大方的拿去分送給鄉紳仕豪,想討他們歡心,此時的莫高窟,還只是當地人聽聞的古董出土地而已。二十世紀初,英國人史坦因從戈壁來到了敦煌,他在這裡聽聞了莫高窟的古卷,便興致勃勃的去找王道士,王道士讓他看了一些卷物、畫布跟佛經,但不願讓售,史坦因苦求未果後便打道回府。沒多久,他再次造訪敦煌,專程為莫高窟而來,這一回,王道士鬆手了(可能是為了大筆銀子),讓史坦因帶來的每隻駱駝都掛載了滿滿的經卷,將近三萬件的珍貴文卷被史坦因高高興興的帶回不列顛,其中的大部份現在都還在英國手上,一部分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。史坦因回去沒多久,法國人伯希和來了,在當地官員蔣孝琬的協助下,找到了莫高窟,這人對漢學深有研究,講得一口流利中文,與王道士相談甚歡,伯希和在莫高窟附近住了下來,每天往洞窟裡跑,將藏經洞裡的許多文件翻譯成法文,撰寫紀錄,並精心挑選他認為是精華的各類文書、經卷、繪布萬餘件,買回法國收藏。1909年,伯希和挑選了幾件經卷文物,拿到北京展出,清朝廷才赫然發現敦煌有個莫高窟,窟裡有這麼多稀奇寶貝,馬上下令查封管制,但此時藏經洞內的書卷,僅剩萬餘殘篇敗卷,加上北京一展,吸引其他國家的注意,日本人、俄國人相繼前往敦煌收購藏經洞文物,美國人來時,已經沒經文好搜刮了,就用塗了膠的布去拓印壁畫,又搬走了幾尊佛像,運還沒運妥,弄壞一大半。日後再清算時,連同流落民間追回的、老百姓自願捐贈的一起算,留在中國境內的有八千餘件,其他四萬多件,散落於二十幾個國家,有志研究經文的學者,得遠渡重洋、協商申請,才能拍幾張照片回來瞧瞧,所以中國人提到莫高窟就想哭。

說王道士是罪人嘛,我不完全苟同,畢竟他在這片荒漠裡,窮酸一人孤守這些洞窟,拿幾張破紙換大把銀子這事,換作你我都有可能會做,當官的蔣孝琬罪過可能大一點。說是老外盜走了這些經書嘛,我也不認為,史坦因、伯希和可是花大錢組了駝隊,憑本事來到敦煌,打探到莫高窟的情報,然後花銀子換取經書,純粹是他們旅程中的買賣行為,買賣的東西也不是列管品(當時朝廷根本不知有這麼個寶庫),那就像我在某個市集買了些古書,雙方談妥銀貨兩訖,何來盜取之有?日本人、俄國人同樣是花錢購卷,但那時朝廷已下令管制,應該稱做黑市交易。只有美國人擅自拓印壁畫、搬走佛像,才算得上是強盜行為。現在英、美、日、澳、俄都有專門的敦煌研究機構,大學還開設專門系所,北京好像還有個研究敦煌舞蹈的舞團,分析壁畫、紙卷上的舞蹈動作,重新編排成一支支的舞碼,至各地演出。所以,流落在外的書卷可惜是可惜,但老外也是拿去研究、妥善保存,往好的方面想,大家一起做,進度比較快嘛。

美國、日本跟香港(李嘉誠)都捐了大把銀子給敦煌研究院,做為修繕洞窟、添購設備之用。我在莫高窟,以及敦煌市內的歷史文物博物館(免費參觀),遇到很多日本旅遊團,這些老爺爺老奶奶可都是有備而來,手上抓著書追著導遊問問題,一邊「原來如此」、「真是厲害」的嘖嘖稱奇,如果當時史坦因沒有來到敦煌,五萬多件經文書卷或許就被王道士一點一點變賣到民間,成為古董收藏品,偶爾在拍賣會上露露臉,至今可能也是散佚各地,所剩無幾。在我們指責別人拿走這些東西之前,應該先問問自己,為何我從不曉得有這樣一個地方,從沒發現這些東西的價值,而這些外國人知道?把己身的無知歸咎到幾個人身上大肆撻伐,是不公平而且幼稚的。

文化不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,藏經洞的故事,證明了有智識、有勇氣的人,才能發掘歷史的價值,帶回埋藏的寶藏,我們都該記住這個地方,它蹲在滾滾黃沙裡,訴說著一個時代的遺憾。


2010/05/02~05 於敦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文章及未註明出處之照片皆為網誌作者所有, 請勿隨意轉載. 技術提供: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