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問題我問過好幾個人了,一些人說沒錯,除非等你夠老了(60歲以上),才允許出國旅遊。不過,1969年(古巴革命是1953-1959)出生的Ariel告訴我,古巴政府沒有正式聲明過「古巴人不准出國旅遊」,理論上古巴人是可以出國的,不過由於以下的困難,讓古巴人幾乎無法循正常管道出國旅遊:
(1)繁複的文件作業:專制國家都有一套既愚蠢又笨重的行政系統,如之前文章所說,腦袋不曉得心臟發生什麼事,走不動不曉得是肚子餓還是腳被砍了,除了冗長的文件作業程序,另一個困難是你必須要有足夠的錢,而且有證明,他們才會放你出去。古巴政府對現金的進出管制頗嚴格,就算你是因公出差(或許包括棒球隊出國比賽?),國家有公費贊助,你還是必須全程先自己墊錢,回來憑收據請款。
(2)簽證:身為碩果僅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,又是美國的敵人,古巴護照的難用程度可以想見。哈瓦那有上百個國家的大使館、領事館,願意給一般古巴老百姓旅遊簽證的不多。
●有大使館/領事館就可以申辦簽證?
大多數的大使館/領事館都有受理旅遊簽證業務,但遇到不受理的也不要意外;簽證只是領事館眾多業務的其中一項,並不是它的必要職責,大使館/領事館的設立目的,是促進兩國政治、經濟活動的往來,主要是商務活動安排(如展覽、踩線、介紹雙方認識彼此的地理環境/經商條件/社會文化等)、政治外交參訪,以及兩國的聯繫溝通中間人,旅遊推廣是越來越受到重視,但重要性還是不及政治經濟活動的安排協調,旅遊裡面的簽證部分,就是更次要的事情了。
大使館(embassy)原則上一個國家設立一處,通常是在首都,我去過的地方只有以色列例外;以色列的首都是耶路撒冷(Jerusalem),但那是個是非之地,周圍多是巴勒斯坦的settlement,所以很多大使館都設在台拉維夫(Tel Aviv)。領事館(consular)是大使館的分支,類似郵局總局跟分局那樣的上下關係,在一些外交地位不是很清楚的國家(如台灣、以色列、古巴),有時候會只設立領事館,或另立其他名義的辦公室,來避免一些外交問題(如承不承認這個國家),雖然名義不同,但該有的外交業務還是一樣運轉。
有時候會有領事館不受理旅遊簽證、要你去大使館辦理的情況,也有反過來,大使館不受理旅遊簽證,要你去邊境附近的領事館辦理的情況。另一個麻煩的常見情況,是只受理第一國(本國)與第二國(領事單位所在國)的簽證申請,不接受第三國(其他國家)的申請,因為他們只處理本國與鄰國(人民)的相關業務,去觀光旅遊的老外,多會在自己的母國辦好簽證才去,陸路走過一國又一國的背包客還是罕見。
以上講的都是規定,不過簽證都是談出來的。
●俄羅斯人很冷漠?光頭黨橫行?
我不知道為何有這種傳言,是因為他們住在比較冷的地方嗎?
我不覺得俄國人有比哪一個國家的人冷漠,如果指的是城市裡的人比較冷漠,那在哪一個國家都一樣。俄國人有一種完全不同於歐美式的幽默感,對習慣美式幽默的我們,會覺得很特別、有趣,如果你可以聽懂看懂的話。現在有一些管道可以看到俄羅斯、白俄羅斯(Belarus)、烏克蘭(Ukraine)這些國家產的電影或戲劇,可以找機會看看。
冷漠的話,我覺得歐洲地方的人算冷漠(一般而言,當然還是有熱情好客的人),我跟很多人都聊過這件事,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,包括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瑞典、義大利這些地方來的人,原因的話,好像最後討論都會導向是社會系統太健全,人與人之間不需要有什麼互動,就可以滿足每天的食衣住行需求,可以想像成是去小雜貨店買東西跟去大賣場買東西的差異吧大概。加上都市化的結果,人們住在越來越狹窄孤獨的房子裡,賺越來越多的錢,對其他人也就越來越不信任。
光頭黨是很老的東西了,有人說他們信奉希特勒,有人說不是,我也搞不清楚。他們每年有幾個重要的日子,會群聚在一起上街遊行,大城市如莫斯科(Moscow)、聖彼得堡(Saint Petersburg)、明斯克(Minsk)、基輔(Kiev)都有他們的根據地。他們就是個幫派組織,有些人有槍,毒品跟一些小偷小搶是免不了,黑道火拼也在所難免,但要說他們有多危險,我就只能挖挖鼻孔而已,只要你不是去跟他們搶地盤,別白目到去挑釁人家(包括拍照),少在夜晚出沒,我想他們是不屑你口袋裡的幾千塊盧比的。
●印度種姓制度(Caste
System)階級分明?
不若從前,但還是相當嚴格。
在如孟買(Mumbai)、德里(Delhi)、加爾各答(Kolkata)這種大城市,人們對於階級制度相對開放,尤其是年輕一輩,而在鄉下地方,不同階級之間還是涇渭分明,於是一些在鄉下地方不被允許在一起的男女,就會跑到大城市去想辦法謀生。
印度教在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派別,加上信仰神、祭祀方式的不同,林林總總建構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信仰體系,每個派別都有各自的婆羅門(祭司)、剎帝那(戰士)、吠舍(農民)和首陀羅(奴隸)階級,名字身分或有不同,而剎帝那之下又有諸多次階級(可以想成小剎帝那、小小剎帝那),首陀羅之下也有諸多小首陀羅、小小首陀羅等等,嚴格講究種姓制度的家庭,子女必須跟相同地區、信仰相同神靈、採用相同祭祀儀式,同屬一個(次)階級的結婚才行,意即Kochi地方信仰Ganesha(象爺)的黃首陀羅之下的某一奴隸階級,只能跟Kochi地方信仰Ganesha的黃首陀羅之下的同一奴隸階級結婚,不同信仰神/祭祀方式/地區的同等奴隸階級是不准通婚的,比較不嚴格者,在地區上可以妥協一點點,但也不能離太遠。由於階級是世襲制且無法更改,如此嚴格的通婚規定,已經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近親結婚,生下來的孩子沒有問題實在是相當走運。
印度人看姓氏就知道彼此的階級出身、哪裡人,差一個字母可能就差之千里,而印度人從不會搞混,這我覺得相當厲害。
●(近代)漢字簡化是摧毀中華文化?
一些老外認為台港澳保存了中文字的美麗與意象,共產黨主導的漢字簡化摧毀了中華文化,不少台灣人也這麼認為。事實上,國民政府還在南京的時候就正式通過了一項漢字簡化法案,差一點點就要正式施行,共產黨只是接手這項工作,繼續把它完成而已,如果當初國民黨打贏了,今天我們很可能會跟對岸一起寫簡體字,而我個人以為文化大革命也很可能照樣發生,並禍及台灣,因為蔣介石跟毛澤東在這方面的想法是非常類似的。
從甲骨文以降,中文字的簡化與繁化就一直交錯在進行,大抵是民間為了書寫方便,把官方文字簡化成俗體字,這件事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一直在做,例如把「號」寫成「号」,把「區」寫成「区」;之後官方覺得一些俗體字看來挺不賴,就把它們正式採用為官方文字,偶爾會添加幾筆、修改形狀,讓字好看點,台灣的「台」就是這樣的例子。這段跟中華民族幾乎一樣長的歷史,有幾個里程碑;
(1)小篆:秦國一統天下(西元前221年)後,車同軌、書同文,以秦國文字為唯一通用文字,並參考金文、大篆,創造了小篆做為書寫體,主導這事的就是寫得一手好書法、備受歷史爭議的李斯。
(2)隸書: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,將筆劃減少並直線化,加快書寫速度,至東漢桓/靈帝(西元147至189年)發展至成熟,為漢碑文的主要書寫字體,隸書的筆順清楚,很接近現在我們書寫的硬筆字/楷書,這是中文字由象形階段進入到符號階段的分水嶺,或許這也是中文字被稱為漢字的原因之一。
(3)楷書:楷書至隨/唐朝(約西元七世紀)定型,其後的一千三百餘年,雖有草書、行書的簡化書寫體,但楷書為正統的地位沒有受到影響,其外觀與筆劃順序成為今日繁體中文的書寫標準。
要強調的是,這只是「官方」標準書寫體的演變,民間的諸多漢字簡化過程族繁不及備載,並且從未停止,這些俗體字簡化的過程與結果,成為日後漢字簡化的重要依據,所以重點有二;
(1)漢字書寫困難是中華民族(至少是漢人)一直以來的共識,不是新玩意。
(1)漢字書寫困難是中華民族(至少是漢人)一直以來的共識,不是新玩意。
(2)近代的漢字簡化是有依有據,參考歷朝歷代的學者前輩心血結晶,不是亂搞。
到了清朝垮台、民國成立,諸多內憂外患,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,見識到老外的飛機大砲,有識之士深思中國必須從長改革,否則很快會淪於外人之手,1919年起,由「五四運動」帶頭,「新文學運動」、「白話文運動」迅速擴展,官方漢字簡化運動也在沉寂了一千三百餘年之後,再次啟動,目的是減少文盲,加快書寫與資訊的傳播速度,從教育方面強化國家的基石。
到了清朝垮台、民國成立,諸多內憂外患,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,見識到老外的飛機大砲,有識之士深思中國必須從長改革,否則很快會淪於外人之手,1919年起,由「五四運動」帶頭,「新文學運動」、「白話文運動」迅速擴展,官方漢字簡化運動也在沉寂了一千三百餘年之後,再次啟動,目的是減少文盲,加快書寫與資訊的傳播速度,從教育方面強化國家的基石。
1935年,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參考錢玄同主編的「簡體字譜」,製成「第一批簡體字表」並正式公佈,收錄324個簡化漢字,準備編入小學課本,可以想見第二批、第三批也會陸續發表。不過,「第一批簡體字表」發表後遭到許多反對,翌年二月蔣介石就宣布停止簡體字的施行。
(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號部令「第一批簡體字表」,圖片來源:wikipedia)
一如既往,民間的漢字簡化運動持續進行,所謂「民間」包括了蔡元培、陶行知、老舍、朱自清等知名文人,以及「文學」、「中學生」、「新中華」等雜誌社。共產黨有了基本根據地之後,也著手開始蒐集、整理漢字簡化的相關文獻,並自己新創了一些簡體字,這部分是保繁人士最愛攻擊的一點。到了中央政府成立之時,簡體字作業已經完成不少了。
1951年,中央政府公佈「第一批簡體字表」,收錄555個簡化漢字。
1955年,發表「漢字簡化方案」,收錄798個簡化漢字。
1957年,反右鬥爭開始,對漢字簡化有意見的知識份子統統遭到迫害,使得「漢字簡化方案」順利進行。
1964年,推出「簡化字總表」,收錄2,236個簡化漢字,這就是今日中國簡體字的基礎。
1971年,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,聯合國正式採用簡體字為官方中文字體。
1977年,中央政府發表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」,俗稱二簡字,但由於過度簡化,未按照一定的規則,加上這回沒有紅衛兵,學者專家紛紛開砲,使二簡字遭受極大的阻力,於1986年明令廢除。
國民黨方面,撤台後雖成立了「簡體字研究委員會」,且有羅家倫、胡適等文擘持續鼓吹漢字簡化,但一來遭到保繁人士的強烈反對,二來國民黨政府基於國匪勢不兩立原則,對岸用啥我們就不用啥,使漢字簡化變成政治議題,也開始大力抨擊簡體字的醜陋,灌輸漢字簡化對文化的傷害之類的觀念,彷彿自己從來沒想要簡化漢字一樣。
簡體字確實幾乎完全喪失了中文字的表意功能,也為今人古人之間樹立了一道不算矮的隔閡,很多古文、詩詞,用簡體字來表述不僅無法完全傳達意境,也無法體會文人玩弄的那些修辭、比喻、對襯花招。不過如果你稍稍了解自古以來中文字體的發展、改變,就知道漢字簡化是一個大方向,我們今天寫的很多繁體字,也已經是簡化過的結果,或許你在讀一些古文的時候,會看到那些不曉得怎麼唸,也不曉得查哪個部首的原字,真正的繁體字。
寫繁體字的我們,也實在無法否認繁體字不好學,常常忘記一些包/疊在一起的筆劃。一個成年老外學了一年法語,就可以大致讀懂伏爾泰的「Candide」、卡繆的「L'étranger」,有幾個小三學生可以讀懂白話文的紅樓夢呢?如果你喜愛繁體字,那就必須知道,我們今天還學繁體中文,是有相當成分的幸運在的,哪天要是台灣又開始推行漢字簡化,贊成反對那是你家的事,但請不要用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件事,而是用小一學生的角度,也想想在你求學的過程中,有多少時間是真的在享受古文之美。
海外華人都以簡體字為主要,有些中小學會教一部分繁體字做為輔助,如果大學(以上)研究的是中文,那繁體字才是必要。我自己是喜歡繁體字的,所以我很慶幸生在台灣,在遇到了許多牛逼、給力的中國人之後,也開始試著去認簡體字,試著去學他們的語彙,看他們的微博。他們有些人也覺得簡體字醜,但文字畢竟是溝通的工具,講求實用/便利性勝於美觀,古埃及文、楔形文字都挺漂亮,現在統統被阿拉伯文取代了。
對岸的拼音系統也比注音實用的多,在電腦上輸入的時候,遇到不會唸的字甚至還不用查字典,省時間又可以學新字,不過再寫下去我可能就會被打成紅軍了,就先到這裡就好。
●海外屬地(Dependent
Territory)
就像很多人畫台灣不會把澎湖、金門、馬祖、蘭嶼、綠島畫進去一樣,有些國家在海外擁有屬地,但常常被人們省略,除非大到像格陵蘭島(Greenland)那樣,才會引人注意,問說是屬於哪一個國家。
目前擁有不與本國接壤的海外屬地的國家共有10個,包括1997年以後拿回香港、澳門的中國。這些海外領土,政治上或是依附於本國政府,或是半獨立,或是完全獨立,經濟上往往與母國有密切關係,一些教育、醫療和社會福利措施,也經常受到母國庇護。對跨洲旅行者來說,知道這件事就可以找找你要去的地方,附近有沒有這種海外屬地,有的話就找找從母國直飛該屬地的班機,加上轉機到目的地的機票,往往比直飛目的地的機票便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