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西岸故事(二)



(三)
天色暗得真快,今晚得在這裡過夜了,好心的Snir載我到Kibbutz(*註1)後,架起手肘在那邊沈思,我跟他說這裡有警衛,地方也夠隱蔽,過一晚應該沒問題,他問我吃過飯沒,我說沒有,他就又陷入沈思,彷彿把我扔在這裡是他的罪過,終於他頭頂燈泡一亮,說他有個好主意。

我以為像以色列這樣旅行風氣鼎盛(*註2)的國家,搭便車應該很容易,結果並沒有,這天四台車有三台都等到一小時以上,七小時走不到100公里,猜想是恐怖攻擊以及以巴/以阿的緊張關係所導致的吧,畢竟我這麼大一個包,連核子彈頭都裝得進去。

我們停在一排餐廳後面,Snir指著車窗外的一排樹,說在那紮營應該沒問題,這裡也有警衛看整夜,還急忙掏給我他的名片,寫下他的電話,說他是這一帶有頭有臉的人物,要是警察盤問的話就打電話給他,一定沒問題。我下了車,在餐廳吃了頓飽飯,跟正妹服務生聊幾句,打開筆電上上網,然後混身髒兮兮的窩進帳篷裡睡覺,這種高檔又刻苦的感受還蠻奇妙的。

隔天一位老農夫載我到邊境檢查哨,被美女官員(*註3)擋下來,說不准步行通過,要在車子裡,幸好沒多久一對以色列阿拉伯情侶讓我上車,過了檢查哨還順路載我到Jenin。一路上的景色與以色列境內迥異,道路房舍都破爛兩個等級以上,那些蓋在山頭上的房屋,像是被擠上去的,不像原本就蓋在那裡,後來才知道,那些就是巴勒斯坦難民營,雖然現在是鋼筋水泥,但一開始都是石頭木板、15個人擠在2個房間裡的克難景象。

Jenin是個被難民營、settlement(我們稱的屯墾區?)包圍的、市集型態的小鎮,寧靜而安祥,當坐在山頂俯瞰全鎮時,聽著午後的禱告聲,我居然舒服得躺在颼颼冷風裡睡著,直到一位阿嬤拿著橘子要來給我吃,我才不好意思的看著她慈祥的笑臉。後來從義工口中得知,Jenin是以色列眼中的一級危險城市,離境時要是被海關知道你到過Jenin,馬上會被隔離檢查,給你全套對付恐怖份子的招呼,所以,只是到巴勒斯坦短期旅行的話,跟他們說你去耶路撒冷(一部分屬巴勒斯坦)跟Ramallah(巴勒斯坦政府所在地)就好了,省得麻煩。

巴勒斯坦人有著蘇丹人的禮貌、內斂,卻大方又熱情,跟他們在冷風裡喝著(他們招待的)熱咖啡,聊著這幾年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,是我在這裡最快樂的時光。


這裡很流行朝天頭,有些直逼凱爾二階堂紅丸的高度與硬度,人們的樣子百百種,有完全像歐洲小孩的雪白皮膚、穿便服的蘇維埃士兵,以及東方的單眼皮塌鼻子,我們看電視上那些自爆炸彈客都留大落腮鬍,但留鬍子在這裡並不是很流行,他們常開玩笑說鬍子長了是沒錢去理髮院刮,該去撿破爛回收了。

他們抽煙但不喝酒,對男女交往的態度似乎比蘇丹人還嚴謹,雖然女人很少戴全罩式面紗,但未婚男女基本上是不允許走在一起的,很多家庭甚至不允許家裡小孩跟其他家庭的異性小孩來往,在路上看到走在一起的男女,全都是夫妻,而Jenin地方不大,大家多少都認識,要是被人看到跟你老公/老婆以外的人走在一起,你就該死了;真的會死哦,連外國人也不例外,幾個月前有個猶太男義工在這裡欺負了一個女孩,父老兄長就合力把他宰了,完全不是因為他是猶太人的關係。

漫步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,我試著用整個身體去感受戰亂殺戮的殘留味道,這個我們眼中的極度危險區域、自殺炸彈客生產工廠,是我拜訪過最安全的地方之一;我不用擔心打擾到任何人,不用害怕走進陰暗的陋巷,不用懷疑他們是不是要我的錢,甚至不用擔心肚子餓(因為他們喜歡請我吃點心跟晚餐),不論說不說英語,人們總是喜歡找我聊天,帶我去看老房子,或去他家做客,放學的孩子們跟我走在一起,咿咿啊啊的問我一大堆問題,每一個請我喝咖啡的人,都要我明天再過來坐,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,我們無法在電視上知道的巴勒斯坦。

一想到有好幾十萬像這樣善良的人,死於顛沛流離、戰爭,或是自殺,就覺得胸口有化不開的酸苦,而對於成魔的巴勒斯坦人,殺害眾多無辜的猶太人,更是感到無奈,因為我正一點一點的了解他們成魔的過程,而想不到任何可能的解法。我希望能在這塊土地上寫下多一些文字,讓多一些人知道他們的故事,這些故事或許不美好,但是很重要,對生在台灣、幸福的我們,對開始被政客操縱的單純人們,對很多人都想了解多一點的「人心」、「人性」,很重要。

這是巴勒斯坦的國旗,它現在仍被囚禁當中,我多麼希望有一天能親眼見到它飛舞在自由的風中,然後我再回到這裡來,跟他們一邊喝咖啡,一邊聊著這幾年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。


*註1:Kibbutz是一種複合式建築群,有一片廣大的土地,上頭蓋幾間房子,做為某種工廠或農場使用,有些建有宿舍,不光是提供在那裡工作的人住宿,也出租給一般民眾,還有不少中低收入戶/家庭住在Kibbutz,居住條件當然是沒有一般公寓那麼好啦,足見以色列的高物價已經影響到一般民眾的生活,而且不是一天兩天。雖然細節上有差異,但Kibbutz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民公社,共產社會同工同居的概念,令人驚訝的普遍存在於這個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美式資本主義國家。

*註2:以色列人滿18歲就要服義務兵役,男生3年,女生2年,退伍的20出頭年輕人,往往會打工一陣子,存點錢,然後出外旅行,短則幾個月,長則一兩年,回來後再投入職場。一般來說,多去印度、中國等南亞/東南亞國家,近年來非洲國家開始流行,我在蒙古也遇過五、六個以色列女生,這幾個地方的共通點就是物價低廉,他們可以用在以色列短時間掙得的(相對)高所得,去旅行很長一段時間。

*註2-1:原本我印象中,美國、日本、以色列、德國、西班牙、澳大利亞都是擁有青年自助旅行風氣的國家,但在與這些地方來的旅人們聊過以後,發現只有日本和以色列是本身也這麼認為,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大部份父母,都有著和傳統亞洲家庭一樣的「人生計劃」概念,希望他們的兒女幾歲以前完成學業、幾歲以前安定工作、幾歲以前結婚,這讓我非常訝異,以往我們認為的「歐美社會多元、開放、重視個人主義」,其實並沒有到那樣的地步。我覺得青年自助旅行是個很好的風氣,每一個國家都應該擁有,我們的畢業旅行,其實就很有那個扮,只要稍稍動點手腳,就會是個好的開始;例如說拿掉全班/校集體出遊的框架,投票表決是要集體出遊還是自己找人,要自己找就隨便他們自己去搞,跟團自助、找外校找心上人、安排時間地點,學期中就用自己的假,沒錢就用走的睡帳篷,安全問題很簡單,簽切結書自行負責就好了,學校貼點錢保個險,不想冒險或沒興趣的不去就是。小學畢業來一次,國中高中(專職)各一次,有些本事以後就放他們去國外(或是大人跟去),不去的也可以看著這整件事情發展,從同儕那裡思考一些事情。這些孩子們在上大學(專)之前就會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了解(不論去不去旅行),他們在大專四、五年所能散發的能量與火花,絕對超過現在這種教育體制下的任何一代。日本是二戰嬰兒潮那一代開始大量的旅行,以色列是在跟阿拉伯國家打過一輪後開始蘊釀旅行的風氣,我衷心希望台灣不用經過任何的戰亂,就能培養出這樣的風氣,這種風氣的重點其實不在旅行,而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,周遭大家都會做同一件事的「流行」,那件事蘊含了「獨立思考」、「決定」與「堅持」,這裡面的任何一樣,都是一個成熟的人所應該俱備的,也都是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們所最欠缺的,而「了解自己」更是很多人到進了棺材都沒摸到邊的人生關鍵。

*註3:從海關到警察,只要是穿制服的,大多是女生,而且都是身材勻稱的正妹,這真的太誇張了,以色列政府大概是用選空姊或model的標準在招考公務員吧。

4 則留言:

  1. 關於註3
    是不是該來個"他鄉的她"系列
    換點輕鬆點的話題阿~~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歷史的仇恨,除了需要時間,還需要新一代的交流與包容...
    即便是台灣已經歡慶百年國慶,我今天仍舊聽到有「台灣人就應該選台灣人當總統」這樣分割族群的口號出現...
    巴基斯坦與以色列,應該至少還需要再過2個世代的時間融合吧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從上面二段留言,就可以知道這夫婦倆差多少。

    回覆刪除

文章及未註明出處之照片皆為網誌作者所有, 請勿隨意轉載. 技術提供: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