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

最美的華沙


對華沙的第一印象是電車(tram),穿梭在中式紀石磚路、蘇維埃公寓和摩天辦公大樓之間,據說是舊時華沙主要交通工具馬車(cart)的後代,當時馬車行走的路線,現在電車在走,車子多半老舊,沿路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,很有趣。華沙有相當發達的電車、公車網路,地鐵只有一條線,南北貫穿舊城區(old town)與市政主要街道,電車、公車、地鐵票都是2.8 zl(約新台幣28元),電車與公車的票還長一樣,可以在便利商店、一部分KIOSK(*註1)買到,也可以上車跟司機買,不過有些司機沒票或沒零錢找你,方便起見可以預先買好一些備用,今天買的票不限今天使用,上車把票給打票機吃,印上日期時間後才生效,所謂「15分鐘轉乘」、「當天不限次數轉乘」之類的票,也都是根據打票機打給你的日期時間,在時限內可以不限次數轉搭其他電車、公車。

從愛沙尼亞到波蘭,搭過的火車、公車、電車都是採義務票制,上車前沒有任何驗票機制,下車前也未必碰得到驗票員,上車不打票不會有人懷疑你,因為大部份市民都用月票、年票,都不用打票,不過要是逃票被抓到,可是要付50倍左右的罰金。不過搭好幾次了,直到現在要是沒遇到驗票員,我還是會有一種「了到」的感覺,真是糟糕。

第二印象是鳥,這裡的鳥都用走的,鴿子、烏鴉和許多不知啥名的鳥,到處走來走去,完全不把人放在眼裡,脖子一伸一縮的尋找地上疑似食物的碎屑。超肥的他們,飛起來感覺好像很吃力,很想塞他兩巴掌叫他不要再吃了。

我很喜歡這個城市,不過華沙人並不盡然如此,或者說他們認為二戰前的華沙,那個擁有北方巴黎之稱的城市,才是他們心中的驕傲。華沙數百年的歷史,很不幸的跟戰爭緊緊相連;17世紀被瑞典和Transylvanian(今羅馬尼亞北部)軍隊相繼佔領,18世紀的波蘭被強大的鄰居們分割三次,第三次的普魯士、奧匈帝國、沙俄達成協議後,將波蘭劃分成三大塊,納入各自的版圖中,波蘭完全消失在歷史裡長達123年,當時的華沙是普魯士的一部分。19世紀初,在拿破崙的協助下,波蘭帝國重建,一點一點的拿回自己的主權,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波蘭的獨立運動開啟契機,但二次大戰再次重創波蘭,完全摧毀華沙,到戰爭結束時,85%的華沙被夷為平地,23萬人死亡,70多萬人被驅離城市,將近6萬人被關進集中營(包含猶太人),華沙猶如灰飛湮滅。更慘的是,戰後由蘇維埃來重建華沙,在這裡蓋起一棟棟莫名其妙的建築,讓人看了就想把它打掉,蘇維埃並將不計其數的華沙人載到遙遠的西伯利亞,一些人生存了下來,但再也沒有回來過。

或許因為經歷這樣反覆的毀滅、重建,華沙人擁有絕妙的復原技巧,他們不僅僅是重蓋一棟房子,而是努力想把原本的感覺放進新的建築物裡,我逛完舊城區才知道那些漂亮的房屋、教堂、城堡全都是後來重建的,讓我相當驚訝,它們感覺起來就跟聖彼德堡、Tartu那些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建築一樣具有獨特的魅力。整個華沙就像個龐大的復舊博物館,我試著尋找一些破綻或者是復原的痕跡,但從未成功,台灣和中國的古蹟復舊同仁,應該來這裡瞧瞧,別再做些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重做的東西。

到處是公園與綠樹,家家戶戶總會在陽台上栽種各種顏色的花木,走在其間相當舒服,雖然不乏首都的匆促,但隨處有喘息的空間,人們追求著西歐的生活水平,也學習著典型歐洲人的生活方式,可能是一條大熱狗,或是一杯咖啡,就可以悠哉的坐下來享受午後的溫暖陽光,以及流瀉的鄉村音樂。

華沙人愛狗,各式各樣的狗,我看到好幾隻從未見過的大型犬,草皮上還有供狗兒運動的公共設施,H型的鐵欄杆,是給狗兒跨欄用的,大嬸晃一晃手裡的塑膠棒,那一大隻獵犬就衝過去跳過欄杆再跳回來,這麼聽話應該是訓練有素吧。巴黎著名的狗大便呢,這裡可是完全都看不到哦。

在市中心西側,有一大塊稱為Ghetto的區域,曾經是華沙猶太人的居住地,他們在這裡生活、做生意,街道巷弄相當熱鬧,二次大戰時,納粹用高高的圍牆把Ghetto圍起來,成為一個小型的集中營,完全隔離猶太人,在裡面殘害他們,也殺了一些人。如今這個區域仍然明顯可見,因為他們在原本Ghetto圍牆矗立的地板上,嵌上長長的一道版子,告訴大家這裡曾經是Ghetto的界線,區分生與死、人性善惡的地方,我踏過好幾次了,每一次都還是會小小驚悚一下,此外,有一小塊Ghetto的圍牆留存至今,隱沒在新式公寓裡,爬滿藤蔓,觀光指南一定會列,但未必找得到,還是去看看吧,因為有機會遇到他們,聽猶太老者對著牆緩緩低語,年輕人在後面專心聆聽,是我最喜歡的華沙的一部分。

天生的漂亮那是你爸媽的功勞,成長中逐漸成型的美麗才是自己的魅力,波蘭人都說是戰爭毀了華沙,但正因為如此,華沙在我眼裡才格外出眾,知道越多她的過去,越能感受到她的美,迷人的輪廓中佈滿厚實的線條,不是虛浮的、靠外物堆砌的艷麗。在她重生66年後的今天,或許仍離巴黎、倫敦有一段距離,但她並不急著追趕,只是用自己的方式,慢慢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,她不宣示她的美麗,只給那些想要一親芳澤的人們一些線索、一點機會,你能做的,就是多花一些時間,多了解一些,多用自己的雙腳去感受這個城市,在大雨稍停的片刻,或是福至心靈的偶然回頭,你將有機會瞥見這個美麗的戰爭孤兒,最真實也最動人的一面。


*註1:KIOSK,街頭很常見的小賣店,一般是賣報紙雜誌、零食飲料、香菸冰棒水果,偶爾有賣鮮花、飾品、漢堡熱狗的,在立陶宛甚至可以在這裡繳稅、交水電費。


2010/08/20 at Warsaw
2010/08/24 at Krakow

1 則留言:

  1. 說到猶太,剛好最近看了本書"莎拉的鑰匙",是描述冬賽館事件,非常好看,但也非常令人傷心的故事。有機會,去那樣的地方替我放上一點小花,伄念。能生活在和平的台灣,真的很幸運。

    回覆刪除

文章及未註明出處之照片皆為網誌作者所有, 請勿隨意轉載. 技術提供:Blogger.